星空小班教案(汇编六篇)。
星空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开车歌》
2.分辨行进与停止的交通信号并做相应的动作。
重点难点:
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CD《开车歌》,红色、绿色交通灯纸模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和幼儿讨论有关交通信号灯的作用,请幼儿自由表达想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汽车遇到红灯时,该怎么做?(红灯停,绿灯行)
2.小朋友在过人行道时,该怎么做?(红灯停,绿灯行)
二、播放CD,请幼儿倾听并学唱歌曲。
1.你听到了什么?(叭叭叭,汽车开来了)
2.看见红灯怎么样?看见绿灯怎么样?
三、反复学习歌曲。
四、游戏:请幼儿扮演汽车司机,教师扮演交通警察,幼儿伴随音乐开车子,并根据教师出示的交通灯颜色决定行进还是停止。
1.请幼儿扮演小司机,并说说自己开的是什么车?
2.你开的什么车?(鼓励幼儿想象并说出自己喜欢开的`车)
3.请幼儿从教室的某一处出发,沿着一条路线前进,教师同时播放音乐。
4.教师说“红灯”,并出示红色纸模,幼儿原地踏步,停止前进;直到教师说“绿灯”并出示绿色纸模,幼儿再开始继续前进。
五、活动延伸
幼儿到户外,自由组合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1.由于在活动前做了较好的准备,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习和练习歌曲,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歌曲,还能根据歌曲与游戏的指示做出停止、前进的动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2.由于幼儿较多,在游戏室内奔跑不开,临时做了游戏的调整,将孩子们以组别编号,模仿车辆限号进行分组游戏,但是由于孩子们没有这样的经验积累,同时,小班孩子对数字的理解有差别,所以大部分孩子不能理解限号行驶的游戏规定,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巩固与练习,这也是大班额下幼儿分组游戏的一种方法。
星空小班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春天到了,很多植物都发芽了。
2、用语言和动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看到小芽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
选择初春时小草、树木刚发芽时的户外或本园内的场景。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冬天时树木的样子。
教师:小朋友们,冬天时,你们看到外面的树木是什么样子的呀?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冬天时,有好多的树木叶子都掉光了,树上光秃秃的。
2、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教师:有哪个聪明的.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天)
春天到了,天气怎么样啊?本来光秃秃的树枝上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一块去找一找,好吗?
3、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里寻找、观察小芽。
(1)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里边走边观察周围树枝上的变化,帮助幼儿寻找树上的“芽”,寻找小草的“芽”……。
(2)教师带领幼儿到班级的自然角里去找找,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我们种的种子发芽啦)
(3)请幼儿自由寻找并交流看到的小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师:你在哪里找到小芽的?小芽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做出小芽的样子来?(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来表现看到的小芽。)
4、教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小草、小树、种子都发芽了,花儿也开得漂漂亮亮的。真美啊!
教学反思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了,这两天一直是晴好的天气,鸟语花香,这么好的环境、天气,不上这节课真浪费啊!班级里的自然角早已经布置好了,小朋友们从家里带过来的各种植物种子都已经开始冒出小小的芽来,更为我上这节科学课提供了最好的实物参照。在观察自然角的时候,小朋友们围在边上,用好奇、希冀又带点惊喜的眼光看着从松翻的泥土中破“土”而出的小嫩芽,满心欢喜。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春天”这个词,已经随着小芽而进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了。说得再多,也远不如眼见为实来得贴切。所以我想:对于这群天真的孩子,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更比用故事、图片之类来得直观、强烈得多。课程与实际相联系、相结合,往往能获得更出色的效果。
星空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常规训练―认规则,培养幼儿的记忆能力。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学具块一个,自制大单榫、双榫插接棒各一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方法
幼儿做律动导入。
二、展开方法
(一)认识彩图正方体画面的排列规则
教师在幼儿对三型学具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六型学局的常规训练。幼儿打开学具时为粉底色常规排列画面。
1、教师用大型学具块进行演示:粉底色朝上,向上翻转一次成为黄底色。告诉幼儿:黄底色,黄底色上是星星画面。要求幼儿将15快学具翻成黄底色。
2、幼儿动手操作,按教师示范的.动作双手翻转学具成黄底色。教师巡回,随时知道幼儿双手翻转的协调性。
3、教师对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评价。
4、幼儿以上方法步骤,教师让幼儿依次翻转成蓝底色、绿底色和粉底色。
5、教师演示:粉底色向左翻转一次成为白底色。告诉幼儿:这是白底色,白底色上是图形画面。要求幼儿将15块学具翻成白底色。
6、幼儿动手操作,按教师示范的动作将学具翻成白底色。教师随时指导。
7、依据以上方法,教师让幼儿将学具翻成橘黄底色。
8、教师对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评价小结。
(二)识记单榫插接棒
1、教师用大单榫插接棒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单榫棒的特点。要求幼儿拿出红色单榫棒放在桌子上。
2、幼儿动手操作,拿出红色单榫接插棒放在桌子上进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让幼儿将红插接棒放入格子内。注意每层放三个,没个插接棒的插槽朝上。
4、幼儿动手操作,将红插接棒排放在格子内,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幼儿摆放。
5、依据以上方法步骤,教师分别让幼儿拿出单榫黄插接棒、蓝插接棒和绿插接棒进行验证。然后再分色放入格子内。
(三)识记双榫插接棒
1、教师用大双榫插接棒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双榫插接棒的特点。
2、幼儿动手操作,拿出双榫插接棒和单榫插接棒放在桌子上观察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让幼儿将插接棒放入格子内,注意双榫插接棒放在盒子两边的格子中,每层放四个,每个插接棒的插槽的插槽朝上。
4、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摆放。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幼儿摆放。
三、结束方法
教师给出各种指令,幼儿按指令取放插接棒。例如:教师指令:拿出一根双榫插接棒。要求幼儿迅速拿出放在桌子上,并及时表扬拿得又对又快的幼儿。
星空小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在一些非正规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和幼儿一起尝试科学探索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们开展了《会飞的火箭》这一科学活动。通过给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动脑想一想,激发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逐渐学会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获得早期科学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尝试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自制火箭、雪碧瓶与幼儿人数相同,PPT一个,图片2张。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结合课件的播放,激发兴趣。
我们中国有位英雄可了不起了,他是我国第一个乘着载人航天飞船飞到太空中去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杨利伟)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是怎样飞上天的?(播放PPT)
评析:老师有意识地将时事内容穿插于教学过程,激起孩子对科技的兴趣、,通过观看PPT,幼儿对火箭有一个直观的初浅了解。老师有目的地提问,为接下来的操作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2.第一次操作后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许多枚自己做的火箭(出示并介绍火箭、瓶子助推器)。小朋友们每人拿一枚小火箭、一个瓶子助推器玩一玩,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飞起来。
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你们的小火箭飞起来了吗?
(2)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起来的?
(3)为什么我们一拍瓶子,小火箭能飞起来?
(4)小实验:瓶子里的空气。
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瓶子里装有许多空气宝宝。我们一拍瓶子(附动作),空气宝宝就被挤出来了。出来的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起来了(附动作,结合图片)。
评析: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设疑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产生寻求答案的欲望,从而生发“试”的兴趣,萌发动手操作的愿望。在操作之前,教师先设疑: “你来玩一玩、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飞起来。”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为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另外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孩子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使每个孩子都有探索的机会。对于提问后的总结,老师能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引用一个简单、易做的小实验和形象、逼真的图片,让幼儿明白,为什么用力一拍瓶子助推器,火箭就能飞起来的简单道理。
3.第二次操作。
师:小朋友们再去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都能飞起来。
评析:在这次操作活动中,教师以活动伙伴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探索活动,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幼儿,而不是强加给幼儿,这对幼儿的认知带来了启发。这次操作活动中,孩子们都让火箭飞了起来,充分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4.第三次操作。
引导幼儿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的小火箭部飞起来了。老师发现有的小火箭飞得很高很高,有的小火箭飞得低低的,这是为什么呢?请小朋友再去玩一玩、想一想,试试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
师: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高的?又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的?
幼儿再次带着问题操作、尝试。
小结:当我们很用力地拍打瓶子时,里面就出来很多空气宝宝。这些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得高;当我们轻轻拍打瓶子时,里面的空气宝宝出来得少,火箭就飞得低。
评析:孩子们探索出小火箭飞起来的万法后,老师能及时引导孩子体验:拍瓶子时旧力的大小与小火箭飞起来的高度有一定的联系。这里,老师的提问语言简洁:“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孩子们操作、探索的目标明确,为实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玩了一个火箭飞起来的游戏。如果用瓶盖把瓶子盖起来,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7回去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做这个小游戏。
活动反思
幼儿对科学经验的吸取和积累、认知结构的建立、技能方法的学习,部不是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点滴的逐渐积累。不同角度、多样化的科学活动,将使幼儿科学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补充,外延不断得到扩展,知识得以迁移和运用,能力和方法得到不断锻炼和发展。因此延伸部分的设计,教师采用留疑的方式,出示一个瓶盖,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想象、探索的空间,激发他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星空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中小手变化的有趣。
2、能用手表现各种不同的物体和动作,尝试边唱边表演。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伴奏
【活动过程】
1、“小鸡小鸡在哪里”师生对唱练声。
老师用手做小鸡(小猫、青蛙)状,引导幼儿唱歌练声。
2、教师表演,引发兴趣。
师:我们的小手真能干,能变出不同的小动物来,看我的两只小手又做成了什么?(教师表演“雨点状”)幼儿回答。
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老师范唱)
3、学唱歌曲,感受小手变化的有趣。
师边做动作边问:这是什么?雨点从什么地方落下来的?(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演)雨点落下来会发出什么声音呢?(老师边唱边提问,引导幼儿来回答)
师:你的小手会做雨点吗?我们一起来试试。(师完整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带领幼儿共同表演。)
4、尝试用声音的响和轻来表现雨点的大小。
师:雨点越下越大了。我们唱的时候声音要怎样?越下越小呢,怎么来唱?
5、大胆想象,创编歌词。
师:除了歌曲里两只小手能变成雨点,还能变成什么呢?
师:变出来的东西它是什么样子的?
师:它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引导幼儿进行创编并边表演边唱)
6、完整欣赏小手歌。
师:有一首歌曲就叫做“小手歌”歌里除了变成雨点还变成了许多其他的东西,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放音乐)
师:你听到两只小手变成了什么?(幼儿根据歌词回答)我们可以在区域游戏中在来表演。
【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是建构式课程“多才多艺的手”中的一个活动,歌曲有五段,在建议栏中说到:适合大班幼儿演唱,小班可以作为欣赏。因此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我把歌唱的重点放在歌曲的第一段上,这样比较的短小也降低了难度。
在活动中先从“小鸡小鸡在哪里?”切入,一方面让幼儿来进行问答练声,另一方面也让幼儿逐步感知用小手改变不同的动作可以变出不同的小动物,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基础。
在学唱的环节中,我运用了先欣赏在记忆歌词的'方法。我觉得完整欣赏有助于让幼儿更好的感知旋律从中感受到歌曲的美。再听过后利用唱着提问的方法,让幼儿对歌词和歌曲的旋律进行逐步分段的记忆和尝试,这样循序渐进的进行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歌曲学会了。
为了让幼儿能多多的唱几遍,我用了雨越下越大和越下越小的情境,让幼儿尝试控制自己的声音进行演唱。这里我觉得有些困惑?运用这样的策略能让幼儿提升歌唱的兴趣,但刚学不久就来尝试控制声音进行演唱,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会只顾大声和小声而忽略了歌唱时的音质了出现大喊的情况。
在创编环节中先让幼儿自己用小手变一变,这时我用了边唱边问的方法,幼儿能在回答后自然而然的吧歌词填出来了。
最后,我让幼儿完整的欣赏歌曲,一方面进一步的完整感知,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区域游戏打下基础,可以把这首可以延伸下去。
星空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发现幼儿园中树的多种多样,初步了解树的基本组成。
2.能用多种感官探究幼儿园的树的外形特征,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3.愿意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对园区树木进行观察、了解。
2.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张记录表、贴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在观察幼儿园不同树的情况下,开展自由讨论(说说已经认识的树,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我们今天到小山坡来上课,你觉得在这里上课感觉怎么样?小山坡上有好多树,你认识哪些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描述,教师通过追问来帮助幼儿完善)
师生小结:小山坡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树。
2.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讨论,再次来到户外观察。(观察树的组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1)师:我们已经知道,树有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那是不是每一种树都是一样的呢?(引导幼儿从树的大小、粗细、高矮去发现树的不同)
(2)介绍记录表,幼儿带着记录表进行观察,教师参与其中。
(3)分享观察结果,师: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树是什么样的,都一样吗?
(4)幼儿根据记录表分享自己的发现。
(5)师小结:刚才我们发现了几种大树,它们的树干有粗细不同、大小不同、高矮也不同。有一根粗粗的树干,个子高高的,有细细的树枝,树枝上有树叶,这种树叫乔木。还有一些树(如金边黄杨),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个子矮矮的,那些是灌木。
3.我与小树做朋友
(1)幼儿根据图片特征,寻找几种我认识的树。
(2)与大树拥抱,说说悄悄话,与小树做朋友。
-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星空小班教案网内容,请访问星空小班教案